水滴赴美上市 前路多艰的第一步?

腾讯、美团、IDG等知名资本方加持的水滴公司,终于向美国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2021年4月17日,水滴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递交招股书,计划以发行ADS的方式在纽交所上市,保荐人团队大牌云集,高盛、摩根士坦利、招商证券、海通国际等知名机构都位列其中。

公开资料显示,水滴公司成立于2016年4月,公司创始人为美团前高管沈鹏。作为一家新兴的独角兽公司,依靠“众筹+互助+保险”的商业模式,水滴公司快速崛起。

得益于此,也桎梏于此。公益与流量变现的质疑,持续扩大的亏损等等,都是摆在水滴公司前面的一道道坎。

IPO只是一个开始,面对今后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水滴的盈利挑战,将更艰巨。毕竟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经营业绩亮眼的公司,才具有好的投资价值,持续不向好的经营数据,只能换来投资者的不屑。

受质疑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一家企业立足的根本。水滴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水滴筹、水滴互助以及水滴保,建立保障和救助的社交网络,提高国内消费者的保险意识,进而提供保险保障和医疗健康服务”。

简单来说,水滴公司将水滴筹和水滴互助,作为流量担当和数据入口,真正赚钱的,是汇聚人气之后,依靠水滴保的保险业务来变现盈利。

在部分公众眼中,水滴筹是公益平台,借助公益的名义,实现流量的变现,有些难以接受,这也是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受大众质疑的原因。

招股书显示,截止2020年12月底,水滴公司已经与62家保险公司达成合作,提供200款健康险和寿险产品。累计付费保单数达到3070万张,完成了超过144亿元的首年保费。

水滴公司的营收数据,也验证了这一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水滴互助2020年度从运营互助计划中收取会员费和管理费为1.098亿元,仅占营收比重的3.6%。水滴筹完全没有产生任何营收。真正支撑起水滴公司主要营收的只有水滴保,约占2020年总营收的89.1%,向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经纪或代理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带来的营收占2020年总营收的6.4%。

图片1.png

(图片来源:招股书)

绕不开的亏损难题

在水滴“众筹+互助+保险”的商业模式中,水滴筹发起公益性质的大病筹款,水滴互助攻占互助社群,这两部分面对的人群都是潜在的保险客户。在此基础上,水滴保实现保险的精准获客。公益与商业的有效结合,才成就了水滴公司五年来的快速发展。

水滴公司目前有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共三张保险类牌照,从保险业的分类来看,属于中介代理。

招股书显示,水滴公司在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都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额分别为2.092亿元、3.215亿元和6.639亿元,累计亏损近12亿元,且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与12亿巨额亏损相对应的,是不断高起的成本压力与流量考验。

图片2.png

(图片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来自水滴筹和水滴互助渠道转化的金额占首单保费(FYP)总量比例下降。不过,同期通过消费者自然流量和复购导流为13.0%、29.8%和38.5%,呈上升趋势。

同样呈上升趋势的还有“买水量”,也就是通过第三方渠道合作的导流占比,2018年到2020年分别为1.9%、34.8%和44.9%。很明显第三方渠道合作的导流占比高于消费者自然流量增长和复购导流。

一方面来自水滴筹和水滴互助的低价高质流量在降低,另一方面来自第三方渠道的合作导流会进一步增加获客成本,这导致水滴年年不断走高的市场费用。2018年至2020年,水滴公司的销售及市场费用分别为1.85亿元、10.56亿元、21.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77.7%、69.9%和70.4%。

疾风财经就上述事宜联系水滴公司,截至发稿,没有得到相关回复。

来自监管的重压

除了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还有来自监管机构的压力。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在一份《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中直接指出“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又正式发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更是明确了持牌经营要求,禁止非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2021年3月底,水滴公司主动断臂,关闭了其在线医疗互助平台水滴互助,还在互助保障中的会员,保障计划可自选变更为“一年期,最高保额50万元”的健康险,保费由该平台承担。

对此,沈鹏此前在内部信中写道,“对业务进行调整和升级,是网络互助行业的发展趋势,此次互助业务转型后,水滴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强保险业务的发展。”

这也许只是开始。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大规模兴起,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不断暴露。如资质参差不齐、在引流、宣传等行为上的合规疏漏等等。

保险业内人士指出,整体来看,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趋严,对违规从事线上保险中介业务的处罚力度亦有所加强。从长远发展来看,政策的收紧能够使得互联网保险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可以预见,处于野蛮生长的互联网保险,未来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

毫无疑问,互联网保险市场未来可期。

据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将接近3.3万亿元人民币,代销保险收入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是2020年的十倍。

身处互联网保险细分赛道,多家公司同台竞技,传统险企如泰康在线也寻求加入,证明了趋势所在。但身处其中,水滴保险业务能否实现长期发展,赚到真金白银,决定了其能否获得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可,这任重而道远。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曾指出,一个好的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地位远远高于保险公司,行业内看谁的价值最大,要看谁的手上握着客户,谁拥有客户名单,谁就有话语权。

互联网保险市场空间无限广阔,但水滴能获得的,究竟有多少,还是未知之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