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罢免CEO隔空开撕 呷哺呷哺怎么就“炸锅”了?

微信图片_20210702134713.jpg

呷哺呷哺的小火锅又“炸锅”了。而且,这一次,火药味十足。

6月21日,前呷哺呷哺集团CEO赵怡,就此前被呷哺呷哺单方面解除其行政总裁以及执行董事职务一事,发布了火气十足的个人声明。

长达7页纸的声明直接“撕逼”呷哺呷哺,质疑老东家罢免自己所持的理由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5月21日,呷哺呷哺曾经发布公告称,因集团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的预期,故解除赵怡行政总裁职务。

随后6月14日晚间,呷哺呷哺再发公告,称董事会决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建议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并指称“赵女士的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

外界认为,相比于一般上市公司高层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公告,呷哺呷哺罢免赵怡的两次公告,略显不近人情。而赵怡离职的事,也暴露了呷哺呷哺的人事管理方面出了问题。

接二连三的高层震荡

外间还注意到,赵怡在被罢免职务之前,曾两次出售呷哺呷哺股票,从而套现3000万港元。

另外,不止赵怡,呷哺呷哺人事动荡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

4月16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子品牌湊湊CEO张振纬因个人原因离职,不再担任湊湊CEO职务,并卸任公司所有职务。

在呷哺呷哺目前三大火锅子品牌——呷哺呷哺、湊湊、in xiabuxiabu之中,由张振纬一手创立的湊湊,短短5年间开出130家门店,集团营收占比近4成,正在成为呷哺呷哺新的顶梁柱。

而凑凑一位离职员工则表示,早在张振纬去职前后,湊湊团队就经历了大幅震荡。

张振纬离职前,呷哺呷哺总部就将凑凑的开发、供应链、财务人员都抽调到集团,凑凑团队的很多人还并不愿意。

此后,凑凑的核心团队开始陆续离职,坊间有消息说,甚至出现区域总经理级别的中层管理离职之后,呷哺呷哺一时间无法补齐人手。

对于坊间传言的呷哺呷哺与凑凑之间的瑜亮情结,该凑凑离职员工表示,凑凑在诞生之初,总部并不看好。待到凑凑发展壮大之后,呷哺呷哺反过来复制凑凑。“随着凑凑在集团的销售占比超过40%以后,集团又开始担心凑凑太独立、无法掌控。”

张振纬、赵怡二人被解除职务前后,呷哺呷哺股价都曾经历大跌。目前,呷哺呷哺股价8.14港元/股,较2月份的27.15港元/股的高点已然腰斩,跌幅逾71%,三个月内总市值蒸发200多亿港元。

高层震荡,赵怡离场后,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亲自下场,接掌CEO一职。应对股价腰斩,这是一个救火队长的姿势。然而,外界普遍认为,呷哺呷哺更加需要的,是找出问题的根源。

人事管理出了大问题

追着现象跑的人,最后都死得很惨。

尽管口味不同会形成差异性,但是火锅行业和其他餐饮板块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基本没有对厨师技艺的依赖性,更强调良好的服务,而服务是要靠人的。

人事震荡不断,高管开撕的事件本身就反映出,呷哺呷哺的人事管理方面出了问题。

餐饮企业的一大难题,在于管理难度极高。

业内普遍认同,一旦餐饮企业管理松懈,管理层出现混乱,就会影响顾客的口碑,口碑是会一传十、十传百出现感染的,就会导致营收锐减,而这对于高周转的餐饮企业来说,锐减的收入立即会造成现金流下降,对管理难度造成更大的挑战。

坊间传言,呷哺呷哺公司内部早就出现“蛀虫横行、官僚主义深入骨髓、派系争斗明显“等管理问题。

对于呷哺呷哺来说,创始人贺光启亲自下场后,要在组织管理上不遗余力。对普通员工要激活员工的活力与积极性;对高管和创始团队,笼络人心更要不遗余力。毕竟有了人心,就有了铁甲钢拳。

一段时间以来,同处火锅赛道的海底捞同样经历了股价腰斩式的下跌,股价下跌表象背后,火锅巨头们最终拼的还是管理。

海底捞也曾发生过创始团队的调整,创始人张勇为了谋求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收购了同为创始人的施永宏夫妇的股份,多年后,再被问及当时的感受,施永宏表示,“不舒服”,但是也“没办法”。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公司战略、业绩前景等,高管和创始团队出现分歧实属正常,只要能达成共识即可。

不发生大地震,高管层没有伤筋动骨的出走和起义,这里面就有组织和人事管理的艺术。

而高层撕逼和大换血之后,呷哺呷哺如果还不能从组织管理上痛下功夫,任何战略模式的花样翻新也都可能无济于事。

看财报脸色产生的定位错乱

企业们都对上市日思夜想、趋之若鹜,然而上市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满堂花醉三千客;用不好,反而成了拖累,都要受到财报的裹挟。

在上市战略方面,呷哺呷哺和对手海底捞也有很大的不同。

2014年,呷哺呷哺赴港上市,夺得“火锅第一股”的称号,呷哺呷哺从上到下,无不欢天喜地。

而海底捞,2014年,张勇言之凿凿表示,不着急上市,直到2016年曲线救国,张勇将海底捞控股的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率先上市,一是试试水温,二是融资获利。两年后的2018年,海底捞才登陆港交所,完成上市。

近期海底捞的市值已从原来的4500亿港元,跌落到2000亿港元,然而这一体量,仍是呷哺呷哺的十几倍。

而如今呷哺呷哺在经营上遇到的所有问题,比如从原来三四十元的亲民小火锅,涨价到现如今的七八十元一位,再比如其客单价一百一二十元一位的高端品牌凑凑,被吐槽上不靠天下不接地,没有好的服务好,没有单价低一些的火锅店亲民,等等,这些都是看财报脸色产生的定位错乱。

不能做到牵着股市的鼻子走,那就要被股市牵着鼻子走。一味看财报和股东脸色行事,叠加行业下行周期,“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就在所难免。

就算高管离职震荡终将过去,火锅生意的“底料”——火锅行业的商业底层逻辑“调制”不好,再火的小火锅也难免“炸锅”。

呷哺呷哺是该认真琢磨琢磨自己的火锅“底料”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