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培机构:生死沉浮五十年

微信图片_20210803180529.jpg

18年有一部大热的韩剧《天空之城》,英文名《sky castle》。血淋淋地讲述了韩国上流社会家庭拼尽各种手段,都要把孩子送入SKY的高压又变态的故事!

剧中,这些家庭不惜斥巨资,聘请高端教培机构的教师,给孩子做家庭教师。

而SKY,实际上,是韩国三大名校的首字母缩写:S 首尔大学、K 高丽大学、Y 延世大学。

事实上,教育一直承担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也几乎是阶层流动的唯一有效手段。韩国作为东亚国家,深受儒家影响,有着深厚的教育传统,同样信奉教育的阶层流动功能。

从上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至今,韩国经历了从平准化教育到英才教育的重大教育改革,而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都离不开教培机构的身影。

教培机构之兴起、取缔与繁荣

梳理教培机构在韩国五十年的发展,以1980年被取缔为节点,可以粗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兴起到取缔,恢复到繁荣。

第一阶段之兴起到取缔:大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增长率连续7年超过10%。经济腾飞带来对人才的渴求,名牌大学毕业,就意味着高薪工作,一份好的前程。

于是,就有了全民重视教育的盛况,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能进入名牌大学,宁愿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纷纷将孩子送进培训机构,这催生了韩国教培机构的兴起与过热。

教培机构培训出来的孩子,相对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但同时,也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以及家庭经济上沉重的教育负担。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韩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限制措施,并着手打压教培机构。

1980年颁布的《规范教育和消除课外补习过热的措施》,被视为标志性动作,禁止一切教育补习行为。并成立了30多个专项稽查队,负责打压并取缔校外培训机构,给出的理由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阻碍了教育公平。

第二阶段之恢复到繁荣:教培机构被取缔了,但唯成绩论的大学录取标准还在。

许多家庭开始转为聘请家教,有钱人请的是原来培训机构的辅导老师,经验丰富,普通人家只能找大学生,价格相对低廉,但水平差了一大截。

结果,导致考进名校的学生更多来自于富裕家庭。

韩国政府的本意是促进教育减负,推进教育公平,没想到却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慢慢的,越来越多中下层家庭意识到这种不公平,强烈呼吁开放校外教培。

在舆论的压力下,1995年,韩国政府允许公立学校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补课,到2000年5月,韩国政府最终决定允许校外培训,给出的理由是“禁止补习侵犯了儿童的受教育权。”

这也迎来了教培机构的大繁荣,时至今日,韩国的教培业已然是成熟产业。

平准化教育“失败”

竞争力下降、内卷更重

疾风财经梳理后发现,韩国教培机构曲折发展的五十年,基本上也是韩国教育改革的血泪史。

1968年,为抑制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给韩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内卷”,韩国时任总统朴正熙废除了小升初考试,并推动各个初中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实现均衡化。

1974年,韩国政府开始推广“高中平准化政策”。取消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之分,让老师流动起来,每四年换学校,所有初中毕业生按学区划分,通过推荐、书面材料等方式就近升入高中,废除了初升高考试。

1980 年,韩国实施了著名的“7.30 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大学扩招、取消大学各自的入学考试等,对高考录取进行宽松处理。

以上,是韩国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延续到90年代,几十年“平准化教育”的主要政策演变。

纵观韩国“平准化”教改的初衷,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公平化,化解社会内卷和家长焦虑,给学生减负,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不惜采取了“团灭”教培机构的极端措施。

但事与愿违,这反而造成了国家教育竞争力的下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大爆发,韩国民众发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平准化教育,韩国年轻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低。

根据瑞士国际经营学院(IMD)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韩国整体教育竞争力一直仅被列在发达国家中的中下游:2004年44位(60个国家参评),2005年40位(60个国家),2006年42位(61个国家),2007年29位(55个国家),2008年35位。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平准化教育通过借助校长、教师学区流动制度等缩小了校际、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均衡化的目标,但学生对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学校的自主招生权也同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个性化被扼杀,韩国教育竞争力的下滑。

此外,韩国政府取缔教培机构的极端措施,更是造成了更大的内卷——韩国家庭用于课外补习的金钱成本更高了。

原本大规模的教培机构,因为具有规模经济的巨大优势,压低了课程单价。且运作成熟,课程质量也有保障。取缔之后,课外辅导变成了家教模式,1对1或者1对几,课程单价提高了。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普遍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都不同程度增加。

《天空之城》里有一句台词是:“请大峙洞补习班(韩国首尔江南区的教培一条街)的明星老师一对一进行辅导的费用或高达数十亿韩元,足以买一处高档房产”。

韩国教培机构

总体趋势一直向上

于是,2000年的时候,韩国最高法院宣布1980年的教育改革违宪。韩国教育进入奉行多元化的“英才教育”阶段。同时,对教培机构的管制也已慢慢放开。

2002年3月,韩国开始实施《英才教育振兴法》,同年11月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发表了由七部委联合制定的《英才教育振兴综合计划》。

韩国的英才教育,为培养以科技为首的各领域优秀人才,以数学、科学、语言、艺术和体育等领域为中心,构建了金字塔式的制度模型和三位一体的实施模式:政府主导运营英才学校(高中)、学校运营英才班级(小初)、教育厅及大学等运营英才教育院(大学)。

从平准化教育到英才教育,尽管期间韩国教培机构经历了打压取缔,但几十年间,教培产业却越发成熟,总体趋势向上。

数据显示,在平准化教育时期,虽受政府严禁但教培机构势头不减。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期,几乎保持每年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

在韩国,专门教授学校教学科目的补习班称为“学院”,1961年全韩国有私立学院521个,1975年达到2977个,1980年增至5023个,1990年继续增至 28862个。

在英才教育时期,教培机构数量增势不改,参培率维持高位。2010年韩国学院数量达到75952所。K12课外补习参培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高位水平,其中,小学参培率最高,超过80%;高中参培率接近60%,且月均补习支出最高,增幅最大。

此外,还有一个明显变化是,素质教育类培训替代效应越发明显。家长对子女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文体及兴趣教养类课程的参培率大幅提升,2017年参培率已超过英语,成为仅次于数学的第二大培训学科。

*参考资料:

1、教培参考《「万字报告」从韩国历史经验看中国教培行业发展趋势》

2、《韩国校外培训机构被取缔的20年》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