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百融云用SaaS干傻事,现在怕它做MaaS被骂死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有同感——曾经研究过的公司,好久没再看,因为一条消息推送,才发现这公司业务已经变了。比如AI火了之后,曾经的医疗IT公司,现在炒得是数据要素概念,但曾经的深度报告却只字未提;又比如隔夜(9月12日)甲骨文大跌,很多朋友眼中的数据库全球龙头,现在F10里第一大业务是云服务与许可支持;再比如@百融云-W(6608.HK),印象中是一家挺挣钱的SaaS公司,但现在业务已经变成了MaaS+BaaS。

WechatIMG680_副本.jpg

很多入市大概3年的投资者,会对这种换业务名称的公司有偏见,潜意识里觉得是蹭热点做市值管理。一个资本市场里的人,有这个下意识很正常。但看了很多研报就会发现,业务的调整其实是产业和公司发展的必然,比如甲骨文,既然数据库已经是全球霸主,当然它会想做利润率更高的云服务;又比如港股的一家电脑公司,软硬件操作系统无一自研,说好听点都得叫贴牌集成商,现在也能做智能终端解决方案了;现在的A股云计算龙头,也是从财务软件和ERP转型来的;就连当初一个卖二极管出身的公司都已经“遥遥领先”了。业务转型从来不是坏事,只是咱们大多数投资者以前研究过的公司没跟住,仅此而已

百融云这家公司,之前业务是SaaS,中文叫“软件即服务”,按照我们的习惯,把业务翻译成普通话,SaaS可以理解成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一个模式,简单说就是B端用户不用自己安软件,直接用一个API接口就能用百融云的云端软件服务,按使用量给钱。SaaS虽然在海外非常火,但是国内的客户经常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需求,美其名曰叫“定制化”,SaaS这种标准化的模式就得不断跟客户沟通,逐渐就从“码代码”变成了“码人头”,也就导致了从2014年开始SaaS行业每隔2年就会被资本抛弃一次。

很多朋友当时可能也听过一句玩笑话,SaaS虽然是科技属性,但是销售费用率跟零售公司没差多少,SaaS也被音译成“傻事”。百融云虽然做的傻事不多,公司也很挣钱,但业务的交付模式如果还有转型的可能,就没必要拘泥于SaaS,跟刚才提到的其他公司一样道理。

不管是SaaS,还是什么PaaS、MaaS和BaaS,都属于B端客户对数字化转型的一种付费模式,那么核心问题就要明白,企业用户会在什么情况下为数字化买单?和大家想的一样:经济增速下滑以及买方市场定价阶段。

为什么是这两个阶段?首先,经济下行之后,原本B端客户饱满的需求量会开始收缩,满产满销就会变成供过于求,所以之前的卖方定价市场也开始转向买方市场。举几个例子,比如大宗商品里的钢铁,从2008年开始出现每年300万吨的产能增加,导致地产下行后的供过于求和前几年的环保限产,这时候钢铁企业不得不依靠数字化平台——寻找买方,因为客户不可能像之前一样为了螺纹钢去工厂三顾茅庐,而且现在还要参考数字平台上的现货价格指数。

金融业的例子更贴近咱们日常生活,以前经济好的时候,老百姓人人想投资,家家想买理财,但现在一些原因导致储蓄率大增,银行就得求着客户买点理财和保险产品,毕竟金融机构每个季度也有KPI,所以就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搞清楚用户特征并制定营销方案。看宏观经济的朋友都明白,如果现在金融业贷款投放很顺利,社融增速还会因为季度末因素造成单月大幅波动吗?再比如电商,现在除了头部主播之外,用户流量越来越少,平台还要统一控价,那就得借助数字化方式来引流、营销,因为只能靠带货销量谈佣金。

这就对应大家还没完全认知的百融云两大新业务,一个叫MaaS,中文叫模型即服务;另一个叫BaaS,中文名叫业务即服务。什么意思?比如百融云的客户来找它,需要分析一下目标用户客群有什么特征,比如年收入30万的用户都有哪些产品服务需求偏好,在国企上班的人和创业小老板有哪些喜好不同,毕竟得根据需求推荐产品。因为百融云本身是做AI的,所以它就有很多信息集用来训练AI,也就形成了各种模型(包括百融云现在的BR-LLM大模型),那机构客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百融云的模型里边调用自己需要的那部,这就叫MaaS,底层技术就是决策式AI,说白了就是判别客户。

下一步,百融云的机构客户就要完成自己的KPI,比如百融云一家客户今年KPI是产品和服务总收入5000万,那百融云就会根据客户的这个KPI,帮客户制定战略,高净值客户有多大概率购买大额产品或者服务,低净值客户同理,中间就需要用AI智能语音机器人跟用户对话,识别他们的风险偏好和收益要求推荐产品,这就是咱们经常在报告中看到的生成式AI。最终帮客户实现KPI,客户根据完成KPI的多少,给百融云付服务费,这就是BaaS业务

如果把业务说通俗点,咱们投资者很好理解,其实百融云就是用AI技术来提供模型服务,然后帮客户实现KPI;换句话说就是在之前SaaS业务的基础上,用AI赋能之后走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之前SaaS不是傻事,现在MaaS也不至于被骂死。毕竟时代在变,产业在变,公司业务如果跟不上,就会被革了命。毕竟中国能靠一个产品吃一辈子的企业,太少了。

再看百融云2023年中报,上半年总共营收12.43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21%;经调整后净利润达2.27亿元。这个调整后的财报,跟之前SaaS时期的财报是对得上的,说白了其实就是把业务重新归了个类。

拆分的话,上半年MaaS业务收入4.31亿元,同比增长24%;BaaS业务上半年收入8.12亿元,同比增长36%。之前持仓AI的朋友肯定都翻过板块半年报,AI公司大部分业绩都很拉跨,像百融云这种半年2个多亿净利润,手里现金和等价物将近40个亿的,其实不多。

那么有一个关于估值的问题,百融云之前在SaaS赛道时,一直没有按照行业流行的PS指标,国内机构对SaaS不待见导致市值一直不高,这个可以理解;但现在如果按照大A那边AI公司,以PE和PEG估值的话,虽然港股有流动性折价,但40亿市值确实不高,那究竟这类的公司该怎么估算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