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百融云是个容易“被炒”的AI股票?

一个AI视频和“董事长女儿”概念,就让几个AIGC公司携手20CM。尽管短剧开始付费投流,也没阻止投资者在龙头结束连扳儿后畅想星辰大海。之前一个GPTs,让北美800GCPO龙头怒涨将近70%。现实情况是,比母公司收购计划、AI商业化落地更重要的是:年底了,公募们再不拉拉净值,那可就真倒数了。 

不要纠结AI为什么涨,有本事找下一个。

股票为什么能上涨?不就是买盘比卖盘多嘛。投资群里经常会有人问,今天A股又跌了,为啥?发没发现大多数时候,投资者都是看到下跌之后“找理由”?有些公司之前是互联网板块的,今年涨了那么多,无非就是成AI概念股了。重点是得看:“市场拿这股票当什么概念炒”。

所以,别研究太细,跟着炒就行。 

与其纠结为什么AI会涨,不如选一下有机会“被炒”的AI股票。如果一个AI公司有大模型(踩风口)、有AIGC的产品和服务(有标签)、商业模式(该怎么挣钱)也整明白了,市值未至百亿(盘子小),我就不信这票不被炒。

不怕打脸,我觉得@百融云-W6608.HK)这个AI概念股,看着挺像那么回事,有戏。简单说就是它除了算力之外,该有的AI标签都有,被动资金如果配置AI板块,肯定得把这个票选进来。

首先,AI大模型这个标签,百融云有,所以天然就会吸引想做AI板块的人。这公司大模型我觉得还算不错。首先就是模型蒸馏和私有化部署,中国客户对私有化部署的需求远比其他任何国家客户都高得多,同时又不想多花钱在算力成本上,所以客户要的就是调用AI大模型里边——“我需要的那一小部分”。现在一些大模型厂商的方式是模型压缩,也就是将非特定任务领域的参数删除,从而达到小模型的效果,但这就会导致权重矩阵不规则,算法难以优化。另一种思路是从大模型的精度入手,比如将此前用4个字节表示的模型参数压缩成2个,但技术尚未成熟。所以最优解,就是大模型的“蒸馏”技术,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用大模型标注出来的高质量数据训练出小模型,百融云就是这个思路。任何AIGC产品和服务,都要搭建在一个好一点的AI大模型上,否则白给。 

不管是电商、租赁、物流、金融领域的客户,需要哪部分模型参数那就自己来调用。而且客户可以采购百融云的AI大模型之后,自己进行部署。但现在AI大模型竞争这么激烈,其实核心壁垒就是AI大模型的“数据反馈”。因为预训练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大模型的性能,客户使用效果和数据反馈直接决定大模型能不能继续商用。百融云现在的业务模式是MaaS(模型即服务)和BaaS(业务即服务),但之前的SaaS交付方式给了公司一个很好的数据反馈基础 

其次是百融云的其他AI标签,也就是被炒作的其他标签和理由,比如大模型和AIGC应用的结合。因为客户要的肯定不是一个AI大模型放在那,而是落地到商业化应用。百融云有三个思路,一个是AI智能语音机器人(Vice Bot)产品,现在拓展客户很顺利,内部使用已经节省了20%成本;第二个是网页端AI应用和数字人,这个主要解决GPTs闭源没法嵌入国内终端的问题;第三个是后续要开发应用系统,比如Copliot AI助手和APP交互入口,这样客户就不用像原来那样,不懂计算机代码就没法用自然语言调用百融云的产品和服务模块,换句话说,能用自然语言调用更多AI功能的话,百融云收费量也会更多。 

题外话:不仅大模型厂商竞争的核心是数据闭环,而且C端和B端的数据反馈是不一样的,因为C端靠用户反馈,时滞性很强,但B端由于每家私有化部署的不同,后续很可能变成项目制,所以这就是大模型和AIGC结合的重要性,因为“应用场景”是切入口。

接着是得有客户认可百融云的AI商业化,这样市场会觉得这个股票有“业绩预期”,价投型资金才会配置。举一个金融行业某国有大行的例子,之前银行智能入口都是基于UI去设计的,后续肯定涉及自然语言和AI大模型的嵌入。而且银行一向很传统,因为要避免客诉问题,所以能被采纳的AI商业化方案肯定证明了安全性。而且银行如果想要自己做一些应用端试验,百融云也能提供BR-corder算法自动生成源代码,把代码生成和复制集成在IDE里边不用跳出界面,给程序员提效20%-30%

最后就是看百融云这个可能被炒的“公司”,是不是一个能被炒的“股票”。现在这个票在港股,4个亿出头总股本、不到100亿市值(盘子小)、机构持股占比超过80%(锁仓稳定的话很容易拉升)、机构投资者可供借出的股份基本没有(避免融券)、一直在做回购(港股回购只能注销),所以,我觉得“好炒”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