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按下加速键 急招抢人硬伤待解

微信图片_20210616142934.jpg

6月15日,小米在官方平台发布大量自动驾驶领域相关职位。这是继3月30日,雷军官宣小米造车“炸圈”以来的最新进展。

有意思的是,上周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演讲中讲到造车之难,因为讲到了小米和雷军,迅速被各方有意无意解读为“王传福劝雷军别造车”。

当然,小米此次公布招聘信息并不是为了回应这类市场传闻。从小米官宣造车两个半月后的这一最新进展,外界也在窥探雷军的造车路线图。

小米此次招聘的自动驾驶领域相关职位,包含数据平台、车载基础架构、决策规划、毫米波算法、开发工具、前端平台开发、嵌入式软件、控制、感知、高精地图、仿真平台等共20个岗位。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智能汽车领域是偏于软件的。这似乎表明,小米造车,雷军正在从自己最擅长的软件领域下手。

小米造车的互联网“王牌”

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造车时曾经提到,5年投资100亿美元,今年投资100亿人民币。目前,小米年营收已经超过1000亿元,不差钱儿,小米造车有着强大的资金储备支撑。

然而,业界共识是,造车不比造手机,多少钱算足够,可能超乎想象。以融资能力见长的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豪言,“没有200亿人民币起步,造车免谈”。

但是,李斌没有说,有了200亿元是不是就一定能造出车来。毕竟,在造车这条路上跌倒的大佬已经不在少数。

那么,小米造车,真正的优势在哪里呢?

业界分析人士对疾风财经表示,和其他造车新势力一样,小米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因为智能汽车和传统燃油车有一个根本不同,是智能汽车大量引入了信息技术,它更像是一款IT产品。

具体来说,小米造车,会将其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领域积淀下来的物联网能力用于智能汽车的研发制造。

小米将其擅长的万物互联技术移植到智能汽车的那一块显示与控制屏上,这就产生三个网络:一是车内网,通过控制屏操控智能汽车;二是车际网,通过智能汽车的控制屏与路上的其他智能汽车相连;三是万物互联,通过智能汽车控制屏,甚至可以启动客厅中的空调。

除了用信息技术软件实现万物互联,小米造车的互联网思维还在于其用户思维。直接面向用户,直接互动,这使得小米拥有用户的交易、偏好、购买等很多数据。

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其打造万物互联世界的核心信息技术,可以轻松迁移到智能汽车上面来。

躲不过去的汽车硬件

如果说小米造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智能信息技术软件,那么它的软肋就是硬件能力差,至今为止,小米还缺乏汽车制造的经验与能力。

正是因全行业都在跃跃欲试颠覆传统汽车制造,于是就有了“抄近道”走捷径的说法:互联网造车企业提供智能坐舱和自动驾驶集成的方案,用这个方案就能快速实现汽车智能化。

这样一来,好像智能汽车的硬件制造没什么门槛儿一样。

对这一说法,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直言,“在智能汽车制造这么复杂的软硬件组合里,想走捷径意味着,将来某个时候你会走弯路,这是公平的”。何小鹏甚至断言,纯做自动驾驶软件的智能汽车公司,三年内都会面临如何转型和如何整合的挑战。

何小鹏有充足的理由:在智能汽车制造这个极为复杂的行当,软件加数据,硬件加体验,服务加运营,必须打造完整闭环,否则没办法做好。智能汽车公司,没有硬件,也就没有服务,也就没有运营,所以其软件服务也就无处发挥。

谈到小米造车的硬件制造“软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铁民表示,互联网企业可能对汽车硬件属性的复杂度、技术和资金门坎以及汽车制造严苛的品质要求,严重估计不足。

比如很多零部件、整车有非常严苛的车规级的测试认证,互联网企业有时候会低估这种复杂性,也可能会因为低估导致在与合作对象的沟通当中产生认知的偏差。

互联网造车

“姿势”各有不同

正因为汽车制造的高度复杂性,各家互联网企业杀入造车,“姿势”也各有不同。

华为坚称只为车企提供ICT技术,从而让汽车变得智能,坚决不碰汽车机械制造,硬件制造方面的事都交给合作伙伴。目前华为正在与北汽新能源开展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

谷歌造车,一开始是选择研发制造自有的车型,后来研发战略发生重大转变,停止研发自有的汽车硬件,转而和传统汽车公司扩大合作。当然,即便如此,谷歌参与整车制造的程度也会比较高。

特斯拉和比亚迪、小鹏汽车,这三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注重自研自产程度,特斯拉的电池、智能网联相关硬件和整个操作系统,都是自研自产。

回到小米,雷军已经官宣造车,他是要有自己的独立品牌,选择的路线可能更接近于特斯拉和比亚迪、小鹏汽车。小米是会有合作伙伴,但是它还是要在智能汽车硬件的自研自产方面下足功夫。

之前特斯拉、蔚来出问题,就算是一些零部件的问题,用户还是要找特斯拉和蔚来。他们和合作伙伴建立合作,整车上路后出了问题,这还是汽车制造环节的问题,硬件和制造业这一课是躲不开的。

事实上,3月30日小米官宣造车,雷军就特意强调自己亲掌小米手机部的硬件制造经历,以表示小米对硬件制造的重视。

目前在智能汽车领域,众多的竞争对手们已经先行一步,留给小米的时间并不多。

雷军押上身家孤注一掷造车,有其软件方面的优势,也有硬件方面的硬伤。最后能否成功,一方面要看小米补足短板的学习能力,一方面也要看市场竞争的未来走向。

按照雷军自己的说法,未来五到十年,全球只能留下来五家左右的智能汽车公司。小米要挤进这一名单,间不容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