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目前正在研发第二代刀片电池系统,将在2024年8月发布。” 在近日的比亚迪2023年财报投资人沟通会上,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如是透露。
众所周知,比亚迪之所以能稳坐中国新能源的头把交椅,DM-i超级混动系统”和“刀片电池”这两大技术功不可没。
尤其是刀片电池,不光在刚发布时就刷新了国人对国产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性差的印象,后续的大面积商用更是斩获了不俗的口碑和同行的信任。
比如最近爆火的小米SU7,其标准版搭载的就是73.6kWh比亚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而新一代的刀片电池,据悉将采用新的电解液配方,能有效降低电池内阻,提高电池的低温放电能力,所以基于此电池的纯电车型的续航,或将突破1000km。
在口碑和技术的双剑加持之下,过去一年,比亚迪的财报数据也是一如既往地亮眼。
302万台车、6023亿元营收、300.41亿元净利、396亿元研发投入,一项项数据均创下历史记录。
图源:百度股市通
降价了但也更赚钱了 4月15日,明星车企特斯拉朝自己开了一枪——马斯克内部信显示,特斯拉将裁员10%。 消息传出,市场立马为之恻然,当日特斯拉的股价就大跌5%,市值蒸发约305亿美元。另,今年特斯拉的股价累计跌幅已超30%。
图源:雪球
在全球新能源车企都汹涌向前之际,特斯拉缘何要突然按下“暂停键”呢?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在过去的2023年,特斯拉的毛利率、归属普通股东的净利润都在下降,所以马斯克才这么迫切地想降本增效。 作为全球新能源明星车企的特斯拉尚且如此,所以其他车企的生存压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其他车企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呢? 显然不是!因为新能源车圈的又一明星车企——比亚迪,就用业绩向外界展示了什么叫“众人挨打我吃肉”。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全年营收为6023.2亿元,同比增长42.04%;实现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汽车业务方面,去年比亚迪卖了302.44万辆车,同比增长62.3%。 不光如此,更有意思的是,去年面对行业“寒气”的扩散,比亚迪虽然也进行了降价,但它却并没有因此陷入被动。 甚至还相反,比如2023年的营收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其盈利能力却逆势大增,同比大涨80.72%。 更让其他车企艳羡的是,降价之后虽然单车的售价降了,但比亚迪单车的平均净利润竟然反比2022年还略高。 据每人Auto估算,2022年比亚迪的单车利润约为8500元,2023年则达到了8600元左右。 即便是以盈利能力著称的特拉斯,这一数据与上一年度相比都在缩水。所以由此来看,比亚迪的竞争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亚迪能荣登全球新能源销冠,一年净利超300亿,这显然也不是一天就能达到的。 平均日赚8000万的亮眼成绩背后,其实正是车企厚积薄发和消费者热捧双向奔赴的结果。 先来看比亚迪的积累。 关注车圈的朋友应该记得,春节刚结束,比亚迪就率先打响了今年“价格战”的第一枪。 消息一出,消费市场立马为之一震,据多家媒体报道,之前一直观望的不少消费者不少都决定直接上车。 不过比亚迪的凶猛进攻,倒不是单纯地打价格战,而是这是技术成熟、成本摊薄等的结果。 其财报显示,2023年,比亚迪整车销售均价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其毛利润率却不降反升,达到了1111亿。 原因何在?答案就是,比亚迪把之前研发投入产出的成果,转化为了利润。 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就一直在增加,2023年相比前一年的202亿元,更是飙升到了近400亿,并且相比特斯拉也多出了111.8亿。 另据《中国科创典型调查报告2023》显示, 比亚迪以新能源汽车874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领头羊。 所以这样的大手笔研发投入,在经过数年的积累和商业实践之后,随着技术更加成熟,投入产出的成果也会反哺商业,从而形成有效闭环。 就拿热销的秦PLUS来说,这款车最早发布于2021年,经过这几年的热销,所以模具、研发、生产线等方面成本就已经被摊平到微乎其微了。 因此综合成本下降,这无形中就增强了车企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时,这就更让比亚迪拥有更大的定价空间了。 当然,这些也不过是比亚迪技术优势中的沧海一粟,随着第二代刀片电池即将应用到接下来的车系当中,届时比亚迪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无疑更能得到增强。 再说消费者的追捧。 技术优势带来的定价自由,对消费者来说,则意味着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车子。 过去几年,大家经受口罩的影响,在消费选择上,已经明显不那么冲动了,所以价格心仪的车子价格越低,对目标及潜在客户的吸引力显然也越大。 而比亚迪,大厂售后方面且不说,每月几十万销量所形成的口碑这本身也是一个加分项,所以再配上更香的价格,那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自然就更大了。 另外,除了价格和技术的优势,比亚迪之所以能备受市场推崇,这跟其拥有多价位段的车子也大有关系。 中型轿车市场有海豹系列,中大型轿车市场有汉系列,小型SUV市场有元PLUS,紧凑级SUV市场有宋PLUS,豪华市场则有仰望…… 所以如此丰富的产品矩阵,在带给消费者自由选择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品牌对消费市场的攻占。
出海之战大提速 作为车圈里的头部玩家之一,比亚迪“掀桌子”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也相当“恐怖”! 数据显示,比亚迪3月新能源汽车狂卖30多万辆,同比增长46%。今年前三个月的累计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2.62万辆,同比增长13%。 图源:钛媒体
不过,比亚迪虽然在国内依旧凶猛,但它却并没有目光只局限在国内市场。 比如在2023年财报投资人沟通会上,王传福就表示,去年比亚迪海外销量24万辆,今年目标为50万辆,2025年为100万辆,未来三年倍增式增长。 当然,对比亚迪来说,未来增长空间的现实挑战,国内市场的疯狂内卷等等,其实无形中也都在促使它加快出海。 更何况,最近这几年蔚来、小鹏、吉利、奇瑞、上汽等都纷纷在海外跑马圈地,试图敲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门。 所以不管是从内部还是外部来说,拓展国外市场都是比亚迪在未来获得更高增速,更多营收和利润的关键。 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比亚迪也上马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比如今年2月6日,比亚迪汽车官微就发文官宣,已与法巴安诺(ARVAL)集团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根据合作内容,法巴安诺将引入比亚迪电动汽车品牌,进一步丰富其全球汽车产品线,包括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等。 在渗透率普遍在百分之十几左右的背景下,目前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路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对比亚迪来说也有着广阔的拓展广阔。 当然,对于比亚迪们来说,国外的蛋糕虽然很诱人,但海外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同样不可小觑。 就拿全球化最为成功的特斯拉来说,在进入日本时其就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挺进欧洲市场,在刺痛他们产业神经的同时,也“催化”出了他们的恐慌,甚至是“不公平”对待。 比如,去年比亚迪、吉利、上汽就成为了欧委会调查的对象,并且调查还明显存在抽样标准不合规,抽样过程不透明,抽样结果不公正…… 所以海外市场虽然动人,但短期内面临的隐形门槛、恐慌抵触等挑战,也可能会抑制车企们的快速扩张。